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荀子
《荀子》经典赏析:李斯和韩非子
2023-06-15

荀子》经典赏析:李斯和韩非子

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荀子 不苟

荀木白 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荀子 不苟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

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荀子 不苟

【荀子经典】

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荀子 不苟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荀子 不苟,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①。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百王之前②,若端拱而议③。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④,则操术然也。

——出处《荀子 ·不苟》

荀子 不苟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

荀子 不苟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

注释:

①操术:所用的方法。

②论:考查。

③拱:原作“拜”:应是古“拱”字之误。端拱:即“端坐、拱手”,喻轻松之状。

④举:都,皆。

荀子 不苟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

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荀子 不苟

译文:

君子地位尊贵了,而内心仍很恭敬;心只有方寸之地,但心怀的理想却很远大;能听到、能看到的很近,而听见、看见的东西却很远。这是为什么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这样。因为那千千万万个人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上百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和后代帝王是一样的。君子审察了当代帝王的统治之道,从而再去考查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像端正身体拱着手来议论之从容不劳。推究礼义的纲领,分清是非的界限荀子 不苟,总揽天下的要领,用来治理海内的民众,就像役使一个人一样。所以掌握的方法越简约,能办成的事业就越大;就像五寸长的曲尺,能够画出天下所有的方形一样。所以君子不用走出内室厅堂而天下的情况就都聚集在他这里了,这是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使他这样的啊。

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荀子 不苟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

木白引申

这段经典讲述了万物皆有法,凡事有规律。大道至简,只要了解了规律掌握了方法,那么大事小事,远事近事都按照规律延伸解决就很容易了。

附:

荀子 不苟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

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荀子 不苟

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荀子 不苟

荀 子 简 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子》经典赏析:李斯和韩非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荀子》经典赏析:李斯和韩非子,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荀子 不苟,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不言苟笑的苟的意思_辛达苟萨和玛里苟斯_荀子 不苟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 :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政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

END

TAGS: 荀子 君子 帝王 弟子 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