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 > 荀子
(每日一题)荀子:人物思想论教育的作用
2023-07-05

(每日一题)荀子:人物思想论教育的作用

荀子

荀子是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_荀子教育学常考点_荀子教育学说

1

生平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荀子是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荀况的私学传授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作为儒学大师,却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著名的法家学者和政治家,促成了统一大业的实现;二是极为注重儒家经典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做出了贡献。

2

人物思想

论教育作用

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每日一题)荀子:人物思想论教育的作用,其善者伪也。”伪,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荀子教育学常考点_荀子是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_荀子教育学说

教学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荀子是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积”“渐”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注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思想。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荀子是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故云:“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

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然而,仅有理性认识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的知识,也仍然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知道”,即“行”。

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每日一题)荀子:人物思想论教育的作用,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在他看来,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

教育名言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教育学常考点_荀子是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_荀子教育学说

1.(判断)朱熹是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的高度的思想家。( )

参考答案 :×

2.(判断)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

参考答案 :×

TAGS: 荀子 人性 道德 后天 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