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筑 > 庙观建筑
(蒙古记忆)——深圳南山寺风光寺庙
2024-04-12

(蒙古记忆)——深圳南山寺风光寺庙

寺庙 佛塔 石窟 三大佛教建筑

寺庙是我国佛教建筑之一。寺庙、佛塔、石窟被称为三大佛教建筑。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南山寺风光

庙建筑起源于印度。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我国古代寺院的布局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鼓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再后便是藏经楼。正中路左右布置有僧房、斋堂等建筑。

一般寺院都有大雄宝殿,是寺院内最主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宝殿是供奉“大雄”的地方,“大雄”即佛教的始祖“释加牟尼”。

新兴的弘法寺由于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陈地,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因此,赵朴初及中国佛协其他领导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把弘法寺变成中国一流的佛教文化寺院,体现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窗口,并使之成为同海外佛教界联谊的纽带。

深圳弘法寺的建立,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弘法寺破土动工。弘法寺不同于国内任何寺院(因文革损毁而维修或重建)、完完全全是一座新建寺院,同时,也是一九四九年建国后后,国内兴建的首座寺院。当时,在深圳市有关部门的礼请下,著名高僧本焕大和尚亲率众弟子,为奠基仪式洒净说法。在完成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工程后,因故停建。在赵朴初会长的关心和推动下,弘法寺顺利完工。从此,梵音绕梁,晨钟暮鼓响彻新刹。

海南南山寺于1995年11月奠基动工,建设者以大毅力智慧克服重重困难,为时两年半,金堂、兜率内院、仁王门大功初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南山寺”和“海天丛林”。恰逢1998年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纪念年,观音南巡,法云南被,爰于4月12日,隆重举行盛大祝圣祈福观音大法会。并泐碑颂告:“谋者建者,施者受者,无不解脱,悉入大悲性海,功德无量,普皆回向。

云冈石窟风景

麦积山石窟风景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 石窟艺术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玉门关以东,在玄学的“贵无派”、“玄冥”、“独化”学说的影响下,玄学化的大乘“般若”学,也发展了起来。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早期的多是根据《法华经》、《维摩诘经》、《弥勒下生经》、《佛说阿弥陀经》进行创造的。这些经,一种是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最高境界是“空”。一切以精神本体为最真实,因此在他们看来,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争胜负,就没有必要。一种是在现实社会中,既然没有办法,也得不到什么,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去争什么也就没有必要了。在此类教义的指导下创造出了《法华经》中《宝塔品》的“释迦”、“多宝”佛说法像,《维摩诘经》中《问疾品》的“维摩”、“文殊”论道像,西方极乐世界中的“阿弥陀佛”像,以及两大菩萨——“观世音”、“大势至”像,等等。

隋唐时期的佛教,继承了南北朝后期所发展起来的寺院经济。为了保护寺院的财产,他们建立了与地主阶级同样的封建宗法制和世代相传的僧侣世袭制,于是就形成了宗派。这些宗派,在南北朝大乘学的影响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规范制度和传法世袭。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是创造了更多的大乘经变,而这些经变出现的早晚,则体现了唐代各宗派形成的先后。关于中国石窟寺建筑的一些知识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在开凿的洞窟中陈示佛教雕刻、彩塑或壁画。石窟本身及窟外的建筑处理和石窟中的艺术品所表现的古代建筑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建筑艺术面貌的反映。

石窟寺概况佛教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也进行建造。中国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今新疆地区,有可能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续有凿建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 才逐渐停息下来。现存石窟寺的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达云南、四川。其最重要者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此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河北峰峰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云南剑川石窟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几处。

敦煌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莫高窟在今敦煌县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悬岩上。据唐代碑记,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自十六国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延绵千年不断。现存有艺术品的共492窟(蒙古记忆)——深圳南山寺风光寺庙,其中唐代的占一半以上。莫高窟石质为砂砾岩庙建筑,不便于雕刻,其艺术品均为彩塑和壁画,现存彩塑20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4座完整的北宋木构窟檐和窟群附近的2座宋塔。

云冈石窟在大同西武周山的南向悬岩上,现存主要洞窟53座,大部是北魏文成帝和平(460~465)年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494)之前的约30年间开凿的。云冈石窟艺术品都是石雕,现存造像有5.1万余尊,大者高达17米。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伊水东西两岸,始凿年代约在北魏太和十八年迁都来洛的前几年,迁都后到孝明帝时的35年间是凿窟的第1个高潮。从唐太宗到玄宗的100多年,是凿窟的第2个高潮。现存石窟1352座,造像均为石刻,约达10万躯。

麦积山石窟全景

麦积山石窟在天水东南形如麦垛的山峰悬岩上,大约与云冈的始凿期相近,自北魏历西魏、北周而至隋、唐和宋。现存195窟,有造像7000余尊,绝大部分是彩塑庙建筑,壁画约2000平方米。

石窟寺的窟室形制早期包括北朝的窟形以中心塔柱式为典型,类似于印度的支提窟。此外还有覆斗式方窟、平顶方窟和毗诃罗窟及穹窿式窟。支提是塔的一种称呼,塔是信徒们尊崇的对象,认为绕塔回行是对佛的无尚恭敬。印度的支提窟平面纵长,前部凿筒拱顶,后部平面半圆,圆心处凿刻支提。中国的中心塔柱式窟保留了绕塔回行的礼仪,但形制已向着民族化的方向发生变化,而且由西向东,变化的趋势越发加强。早期克孜尔石窟前部也是筒拱顶,后部平面为方形,中心为一方墩代表塔,绕墩三面凿通道。敦煌的前部为横长方形,上凿仿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双坡顶,后部中心方墩凿成1或2层的中国佛塔形状,但只是大致模仿。云冈的为方形平面,中心塔忠实模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有的可达5层。这个时期的佛寺,出于同样的宗教礼仪概念(蒙古记忆)——深圳南山寺风光寺庙,也广泛采用中心塔式布局,所以中心塔石窟也是对于此式佛寺的模仿。云冈第6窟于此尤其明显,窟内绕中心塔柱在左、右、前3壁下部都浮雕出圈廊庑,后壁为1佛龛,是佛寺周廊和塔后佛殿的表征。

云冈石窟内的中心塔柱

覆斗式方窟和平顶方窟平面都是方形,3壁或仅正面1壁开龛,前者在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都有,其覆斗顶是对于用于尊贵场所的“斗帐”的模仿;后者主要见于云冈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等。它们的总体是当时不建中心塔的佛寺的表征。

毗诃罗窟也源自印度,其典型者是在一较大的方窟左右壁凿一排小龛室供僧人静修,后壁凿佛龛。中国的典型毗诃罗窟很少,仅见于莫高窟,顶仍为覆斗形。

穹窿式窟平面椭圆,穹窿顶,内雕大佛,是对于僧徒山野静修的草庐的模仿,典型者可见于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

隋唐的洞窟以莫高窟最多,其典型者是北朝已出现的覆斗窟。大都只在正壁开1龛,隋及初、盛唐为梯型龛,可认为全窟仍是对于整座佛寺的象征。中唐后改为□顶形佛帐式龛顶。佛帐一般是放在佛殿内部的,所以可认为全窟只是一座佛殿的象征。覆斗窟中心高起,没有平顶的压抑感,各壁都没有中心柱的遮挡,适应了大型经变画大量出现的要求。唐代莫高窟还有个别的大佛窟和涅□窟,前者内造高达30米的弥勒佛,大佛窟窟内下大上小,强调了仰视时的透视错觉,窟的上部前面开设明窗,加强了大佛头部的采光。后者平面横长,安置佛涅□卧像。隋唐时在莫高窟和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还有个别的中心塔柱式窟,是这一时期中心塔式寺院仍有建造的反映。中心塔柱式窟在宋代也还极个别地出现过,如大足石窟毗卢道场窟。

敦煌莫高窟三种基本窟形

五代和北宋的代表窟形是莫高窟广泛凿建的背屏式窟。覆斗顶,四壁不再开龛而在窟内中心靠后凿大佛坛,坛四周为通道,坛后留出直通至顶的背屏石壁,应即佛殿扇面墙的仿造。塑像置于坛上,和人处于同一空间。

石窟寺的窟檐早期包括北朝的石窟在石质稍好的地方,窟外都凿有许多石质窟檐,如云冈、麦积山、天龙山和南北响堂山等。一般都是前沿敞开,3间4柱,平面横长,凿入岩内,后壁正中开甬道与主室相连。窟檐都模仿木结构建筑,刻出柱、枋、斗拱、檐口、瓦垅和屋脊及鸱尾,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也表明了中国石窟民族化的过程。麦积山上七佛阁窟檐最大,面阔7间,通长达31.5米,列柱高可达9米,上部就岩壁凿出庑殿屋顶形。在石质不宜雕刻的地方,如克孜尔和莫高窟则建造木构密檐,岩面上留下了许多木构件插入岩壁的孔眼。窟檐是从外部空间进入到窟内佛的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同时也大大改善了石窟正立面的形象。

莫高窟还保存有5座唐末宋初的木结构窟檐实物,其中4座北宋窟檐仍相当完好。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通过定量比较研究,可以证明它们都保留有很强的唐代风格。它们都没有角翘,和当时敦煌壁画里的建筑形象一致。在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实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

麦积山石窟北魏七佛阁仿土殿石凿窟檐

石窟中的壁画和石刻表现的建筑在石窟中宗教题材的壁画和浮雕中保存的建筑形象资料非常丰富,时代从十六国晚期下迄于宋和西夏,延续800年之久,建筑类型包括有城市、宫殿、宫阙、佛寺、佛塔、住宅、坟墓等许多建筑组群和亭、台、楼、殿、廊、墙以及桥梁等许多单体,还表现了如台基、栏杆、梁、枋、门窗、斗拱、屋顶和脊饰等各种部件、装饰及色彩。它们和窟形、窟檐一起,在许多方面都填补了建筑艺术史研究的空白, 尤其对于从魏晋到盛唐之间建筑实例十分稀少的约 400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石窟中的建筑资料以敦煌壁画为最重要,它的延续时代最长,资料最多,类型最丰富。此外,在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和其他一些石窟的壁画或石刻中也都有所表现。

敦煌莫高窟北宋木构窟檐

建筑的院落式群体组合方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现存建筑只有晚到辽金时代才有一些院落不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在敦煌壁画里从隋代开始就已画出了成组群的建筑,唐宋画出了大型院落的壁画数以百计,表现了丰富的组合方式和高度的建筑艺术水平。其中盛唐以前以凹字形平面组合为中心,前有水池,池中建平台的构图方式在日本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实例。大足和四川的其他石窟也有唐宋时期的大型组群石刻浮雕。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建筑图像

敦煌石窟从十六国晚期至唐的许多阙形龛和宫阙,明确地反映了从汉代到隋唐以后又延至明清阙的发展过程。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有几百座塔,表明了在实例中十分罕见的楼阁式木塔实际是古代佛塔的主流,反映了印度的□堵波塔和中国重楼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还提供了在北朝时中国已建造过金刚宝座式塔的例证。敦煌壁画里的几百座城垣对古代城形、城墙、城门、城楼、角楼、马面以及里坊制和古代新疆地区的城垣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敦煌壁画还画出了多座唐宋住宅,其典型者分前后两院,与北京现存的明清四合院住宅相当一致。

敦煌莫高窟西魏壁画宫室图

建筑部件和装饰、色彩资料也以敦煌壁画最丰富,其中斗拱可达万朵,细致地反映了由北朝至西夏斗拱的发展史。壁画里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没有角翘,结合也没有角翘的窟檐,可以为研究中国建筑重要的形象特征角翘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提供直接的材料。

庙建筑_怎么形容寺庙建筑_庙建筑图片

佛塔

泰国佛塔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如诞生处的兰毗尼花园、成道处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苑、安居处的祗陀园,从忉利天下处的桑迦尸国曲女城,化度分别僧处的王舍城、将入涅盘处的毗耶离城,涅盘处的拘尸那城,建造了八大灵塔,依次称作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平塔、胜利塔、涅盘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在青海塔尔寺建有善逝八宝塔,西藏布达拉宫建有如来八塔也都是为纪念释迦佛八大事迹而建造的。

印度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时期始造复钵式的塔。塔分两种,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现存时间最早的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

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庙建筑,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一般来说,不论佛塔是什么形态、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塔身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在中国,若论塔的数量和它们形式的多样,风格的丰富,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各种极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总之,我国寺庙建筑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不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都是被中外旅游者所称绝的。

TAGS: 石窟 佛教 壁画 敦煌 寺庙